安庆植保
第十一期
安庆市种植业管理局 2014年7月9日
当前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与防治意见
一、发生趋势分析
(一)二代二化螟:预计中等发生,局部偏重发生。全市发生面积165万亩;多数地区卵孵高峰期在7月19~25日,太湖山区和岳西县在7月底~8月初。
主要预测依据:
1、一代残留基数偏高
今年,潜山、太湖、望江、宿松、桐城、枞阳、怀宁、宜秀和岳西一代二化螟平均亩残留基数依次为9216.4头、2290.2头、1566.7头、1530头、585头、425头、236.5头、120头和117头。大多数地区明显高于前两年同代基数(见表1)。
表1:2014年一代二化螟残留基数与近三年同代比较 单位:头/亩
站 名 |
2014年一代 残留基数 |
残留基数比 2013年±% |
残留基数比 2012年±% |
残留基数比 2011年±% |
潜 山 |
9216.4 |
29.81% |
-9.69% |
440.55% |
太 湖 |
2290.2 |
-25.36% |
60.50% |
43.47% |
望 江 |
1566.7 |
1.73% |
-19.24% |
18.99% |
宿 松 |
1530 |
203.57% |
46.55% |
100.00% |
桐 城 |
585 |
-22.26% |
192.50% |
-31.18% |
枞 阳 |
425 |
12.73% |
24.63% |
57.99% |
怀 宁 |
236.5 |
42.47% |
148.95% |
21.28% |
宜 秀 |
120 |
-14.29% |
-20.00% |
-85.19% |
岳 西 |
117 |
2.63% |
1.74% |
15.84% |
2、当前蛾量
截止7月7日,宜秀、怀宁、枞阳、望江、岳西和桐城灯诱一代累计蛾量分别为205头、78头、65头、2头、2头和1头,潜山、太湖、宿松为0头,大部分地区低于前两年同期值。据发育进度剥查推算,大多数地区一代蛾高峰将出现在7月11~16日,宿松和岳西县在7月18~22日,届时,灯下蛾量将大幅度上升。
3、食料及气候条件
7月中下旬,单季稻多处于分蘖末期~孕穗初期,双晚处于移栽返青期,食料丰富;据市气象台预报,预计7月降水量略偏多,为200~250毫米。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略高,为26.0~28.0℃。气候条件对二化螟的发生危害无明显不利影响。
(二)四(2)代稻飞虱:预计四(2)代以白背飞虱为主中等发生,全市发生面积155万亩。
主要预测依据:
1、迁入量偏低
6月23日~7月7日,宿松、桐城、望江、怀宁、枞阳白背飞虱单灯累计诱量分别为247头、119头、46头、27头和7头,依次比2013年同时段-58.76%、-38.66%、-45.88%、-74.42%、-88.71%;比2012年-43.09%、-78.21%、-87.22%、29.41%、-97.59%。上述站点褐飞虱单灯累计诱量分别为49头、0头、18头、0头和25头,大部分地区低于近年同期。
2、田间虫量总体不高(表2)
表2:各地近日稻飞虱田间发生情况
地点 |
日期 (月/日) |
平均虫量 (头/百丛) |
最高虫量 (头/百丛) |
桐城 |
7/6 |
26 |
40 |
怀宁 |
7/7 |
16.2 |
32 |
枞阳 |
7/5 |
55 |
|
宿松 |
7/5 |
155 |
|
岳西 |
7/4 |
658 |
1247 |
太湖 |
7/5 |
44 |
|
宜秀 |
7/5 |
52 |
|
3、气候与食料条件有利于四(2)代稻飞虱发生为害。
(三)四(2)代稻纵卷叶螟:预计四(2)代中等发生,全市发生面积150万亩;低龄幼虫高峰期在7月14~17日。
主要预测依据:
1、迁入蛾量不高
据各地系统赶蛾,多数站7月4~7日田间有一蛾峰,平均亩蛾量为20~433.6头,高的达50~863头(表3)。望江县灯下7月4日、6日、7日、8日和9日连续出现明显峰次。预计后续虫源将加大田间发生基数。
表3:各地四(2)代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
地点 |
日期 (月/日) |
平均亩蛾量 (头/亩) |
最高亩蛾量 (头/亩) |
备注 |
桐城 |
7/6 |
36.7 |
50 |
中稻田 |
怀宁 |
7/6 |
20 |
70 |
中稻田 |
枞阳 |
7/6 |
70 |
|
中稻田 |
望江 |
7/9 |
433.6 |
667 |
中稻田 |
宿松 |
7/2 |
82 |
200 |
中稻田 |
岳西 |
7/6 |
321 |
863 |
中稻田 |
太湖 |
7/7 |
25 |
300 |
中稻田 |
宜秀 |
7/6 |
53 |
|
中稻田 |
2、田间卵(幼虫)量较低
宿松县6月30日系统调查,中稻田百丛卵量平均为19粒,7月1-2日面上普查,百丛卵量平均为27(20-40)粒;太湖县7月7日调查,中稻田平均百丛卵量为6.7粒。随着外地虫源的陆续迁入,田间卵量将有所上升。
3、食料及气候因素
四(2)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间,正值单季稻分蘖~拔节期,食料条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为害。7月降水量略偏多,较有利于四(2)代稻纵卷叶螟繁殖危害。
(四)其他螟虫
预计:二代三化螟轻发生;二代大螟在部分地区中等发生。
(五)稻蓟马:预计迟播(栽)单季稻和双晚秧田中等偏重发生。
据调查,迟播(栽)单季稻和双晚秧田平均卷叶株率为55%,重发田块卷叶率高达76%,平均百株虫量为343头,重发田块百株虫量为520头。近期多雨天气,有利于稻蓟马增殖为害。
(六)病毒病
据调查,当前以灰飞虱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条纹叶枯病、黑条矮缩病在我市局部地区已开始发生。预计部分地区单季稻和双季晚稻感病品种病毒病将偏重发生。
(七)单季稻纹枯病:预计中等偏重发生。
7月6~7日,早栽单季稻纹枯病病丛率一般为1.3~3%,病株率为0.28~0.38%,近期气侯条件有利于单季稻纹枯病的发生蔓延。
(八)稻瘟病
感病品种叶瘟已不同程度发生,预计老病区、感病品种中等偏重流行。
二、防治意见
(一)主要病虫防治指标
二化螟:每亩卵量100块。稻飞虱:分蘖期百丛低龄若虫1000头,孕、抽穗期百丛低龄若虫1500头,齐穗期以后百丛低龄若虫2000头。灰飞虱:百丛虫量80头(秧田每平方米50头)。稻纵卷叶螟: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、孕(抽)穗期50头。稻瘟病:叶瘟,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3~5%时施药防治1~2次;穗瘟,感病品种破口前3~5天喷药预防,一周后再防治一次。纹枯病:拔节至孕穗期病丛率10%。主要细菌性病害:出现发病中心,立即施药封锁。
(二)防治适期与主治对象田
1、7月17~23日主治稻纵卷叶螟、二化螟,兼治大螟、灰飞虱、白背飞虱、纹枯病和其他病虫害。少数二化螟发生较重田块,一周后再补治一次。
2、加强对病毒病的预防性防治,及时用药封锁细菌性病害发病中心。
3、双晚秧田要搞好飞虱、稻蓟马和苗期病害防治,移栽前施好“送嫁药”。
(三)主要防治药剂和施药技术
防治稻螟虫选用10%阿维·氟酰胺(稻腾)、20%氯虫苯甲酰胺(康宽)、杀虫单+Bt等;防治稻飞虱选用50%烯啶虫胺、吡蚜酮、25%噻虫嗪、仲丁威、30%乙虫·毒死蜱、80%敌敌畏、醚菊酯等;防治稻纵卷叶螟选用10%阿维·氟酰胺(稻腾)、20%氯虫苯甲酰胺(康宽)、36%氰虫·毒死蜱、阿维菌素、甲维盐、50%丙溴磷等;防治稻瘟病选用75%三环唑、40%稻瘟灵、75%肟菌·戊唑醇(拿敌稳)、春雷霉素等。防治纹枯病选用24%噻呋酰胺(满穗)、30%苯甲·丙环唑、井冈·蜡芽菌;防治病毒病(初期)选用2%宁南霉素、盐酸吗啉呱、香菇多糖等;防治细菌性条斑病、白叶枯病、基腐病等细菌性病害选用20%噻菌铜、20%叶枯唑、50%氯溴异氰尿酸等。按照防治对象和技术规范,用准药量,加足水量,均匀喷施于稻株中下部,田间保持浅水层。注意用药安全。